随着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的持续热播,越剧渐渐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。在这里,我们发现,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综艺在跨界的碰撞和融合中,迸发出耀眼的光彩。越剧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,依然有着现代的魅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。它不仅仅是爷爷奶奶辈的心头好,也可以是年轻人追赶潮流的“中国风”。
节目播出六期直播累计观看人次已达8725万,节目长视频播放量超1.2亿,全网短视频播放量达1.24亿,微博话题阅读量累积近3亿,全网热搜59个。节目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,戏曲界、音乐界乃至话剧界、文化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该节目予以高度评价。
(相关资料图)
作为一档“好声音”节目,声音的表现尤其是音乐、唱段部分,是节目“内核”。今天,让我们跟着节目声音工作人员——广电制作中心音频部和几位专家的视角,走进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全链路的声音制作,看看现场前期的扩声、后期的音乐混音、对白制作,看看越剧和“好声音”到底是怎么跨界融合的。
舞 台
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除最后决赛外,其余节目均在本季《中国好声音》的舞台现场进行录制。虽然说,表演的舞台是同一个,但是整体的音频技术系统却是大大不同,完全重新构建。
广电制作中心音频部负责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音频方案的筹划设计。设计方案的难点是,这不仅仅是一档全新的、无范例可参考的戏曲综艺节目,更在于有别于电声乐队的中国传统戏曲乐队,越剧讲究唱、演一体的舞台表演,有着极为复杂和多变的戏曲舞台服、化、道的设计……
广电制作中心最终接近完美地克服了这些困难,并对很多工作进行了优化和细化。比如,针对戏曲乐队所特有的“文场”“武场”进行舞台乐队部分的区域划分;对现场收听效果,既考虑综艺节目的实际需要,也充分考虑传统乐器“不插电”特性的自然呈现等等。
话 筒
大家一定记得《中国好声音》节目中歌手用手持麦,尽情地自由地演唱着歌曲、挥舞着话筒的镜头。但是,戏曲表演中,唱腔的表达更需结合舞美、形体的综合呈现,因为戏曲的本质是“戏”,而唱“曲”只是依附于戏的重要表达方式。
那么如何用好、用对话筒,就成了节目声音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中大量使用灵敏度较高、抗噪性较低的领夹、头戴话筒,甚至隐蔽式佩戴的方式,解放了表演者的双手,让角色的形体动作得到充分呈现,保障戏曲本身的舞美综合呈现,在观感上避免“出戏”。
与此同时,为了演员在舞台上有更为自然的听觉感受,又不能给他们佩戴耳机返听,这也让舞台区的拾音难度成倍增加。如何在确保节目拾音质量的同时,确保演员合适的返听音量,确保舞台现场合适的扩声声压级,并且能屏蔽因音箱回授造成的啸叫,这又是音频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。经历了无数次的调试、修正、再调试、再修正,并不断请教戏曲相关的专家现场不断试听、调校后,最终调试产生一整套最佳的平衡方案,让拾音、扩声相得益彰。
乐 队
乐队舞台文场部分。不同于流行乐队中吉他、贝斯、键盘等插电乐器,戏曲多为不插电的原声乐器。而由于乐器的形制不同和功用不同,其声压级、频率特性的差异性也极大。比如古筝的声压级就与唢呐、大鼓等相差巨大,而大多民族乐器的频段也多集中在中高频部分,处理不好,极容易让音乐在听感上变得“尖、吵、砰、炸”。
乐队舞台武场部分。中国传统戏曲的乐队伴奏,主要跟着指挥走,指挥通常通过鼓板来“发号施令”。
此外,音乐的整体行进和表达又要与演唱形成呼应,尤其是主胡、琵琶,需要和戏曲演唱形成良好的呼应,这就要求在实际演出中,戏曲乐队需要听到更为自然的演唱声和乐器声。
乐队的整体设计中,还有一个难题是,每首歌的配器差别很大,有的少到只有一个琵琶,有的则会用到十余种乐器;有些作品会用到诸如大提琴、管风琴等西洋乐器,而有些甚至会涉及电声乐的部分。复杂而多变的乐队需求,虽然给节目的录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,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别具特色,让节目跨界、创意倍增。
混 音
后期混音的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,包括但不限于:伴奏处理、人声降噪、修音准、音色(EQ)处理、动态(压缩)、混响、延时等效果处理……
在整个混音过程中,除了要在多个维度上的精细处理外,也面临许多新挑战。戏曲演唱的旋律中,有大量的装饰性的转音,在具体的修音环节,无法以调制流行歌曲的经验去调制戏曲的演唱,需要不断感受每一个装饰性转音对于旋律本身、对于音乐本身的意义和作用,判断每一个转音的正确抑或错误,是唱段有意的设计还是演唱者因气息不稳造成的失误?
此外,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,除了要兼顾戏曲本身的听感特点,诸如演唱者的咬字清晰可辨、音乐温润雅致,还需兼顾综艺节目本身特有的空间感、临场感、画面感。而对于部分作品的新尝试诸如结合流行电声、音乐剧、嘻哈音乐元素等,也需要在音乐混音这一最终环节做好平衡。
仅这一点,就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指标的平衡,更是听感上的、情感上的、乃至不同元素之间的文化上的平衡。
我们再来听听几位与这一节目相关的专家、学者——他们或是戏曲领域的资深大家,或是该节目的主创人员,分享的关于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的“好声音”制作。
陈国良:浙江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、国家一级作曲家。担任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现场专业评审。
纵观越剧历史,每当越剧处在兴旺时期,总是离不开政府领导和媒体的支持。这次越剧借助“中国好声音”平台,影响巨大,达到几千万的观众,这在越剧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。任何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,都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和热爱,这次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。有了年轻观众的参与,越剧才能保持青春的活力。作为“专业评审”在现场观看,在音响效果上感受非常好。对于歌曲与戏曲来说,在声音追求上有着不同的体现。歌曲主要追求演唱者声音的完美,传统戏曲则要体现“韵味”,还有对人物行当声音的区别:花旦的声音应该柔美,小生需要宽厚,老生则是刚强……这些在节目中体现得非常完美。比如傅派《菱花镜》的演唱,高低音域比较宽广,高低强弱比较强烈,“辩识度”“还原度”“美化度”高度统一。整个唱段可说是“清色清亮,韵味淳厚”。
邵雁:国家一级演员。担任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战队导演和导师专业顾问。
越剧中“声音”非常要紧,在演员塑造人物的过程中,音乐、演唱都是在塑造人物形象。舞台有一定的情景氛围,有场景。综艺节目,不像是常规的舞台表演,综艺节目塑造情境是片段式的,情境感与戏曲舞台不同。因此综艺节目中表演者的表达和呈现,更需要通过声音彰显,需要演员和调音师在声音方面的默契配合,来充分展现表演者的音色质感和内在情绪。
任枫: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作部副主任,一级演奏员。担任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作曲、编曲、唱腔设计。
记得那天去演播厅排练和试录,因为没有开灯光,演播厅像个“黑匣子”,视线不是很明朗,听到几个声音叫我“任老师”,定睛一看,都是浙江台的录音师。那么多录音师同时出现在现场,足见浙江广电集团对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的重视。节目播出后,我仔细聆听了部分唱段,对伴奏和人声的比例相当满意——伴奏各声部能清晰听到,但又不影响人声表现,人声的混响也很恰当,既有扎实的原声,同时具有令人舒适的空间感,达到了出版级的音质标准。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开播以来,收视率节节攀升,其流量之大和影响之广,是剧院演出无法达到的。浙江卫视用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品牌效应来推广戏曲(越剧)艺术,作为一名戏曲音乐从业者,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赞叹。
胡一民:前浙江广电集团资深录音师。作为广电制作中心老前辈,为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的声音制作工作建言献策。
这次节目整体很棒,从学员声音拾取处理、还原音色到呈现流派特点,做得很不错。传统戏曲表演与现代综艺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方式。戏曲表演重程式,现代综艺多即兴。相信在现代技术加持下,会呈现出完美的作品!
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》,这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尝试,也是一次地方戏曲的成功破圈。传统也可以这样“潮”!传统就是这么“潮”!